目前,各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不久前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要以公益普惠为原则,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在地方层面,北京市东城区近日发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倡议,“让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孩子都更安全、更健康、更快乐,都能感知成长的美好。”《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定》近日审议通过,提出到2035年,将杭州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儿童友好城市。此外,雄安新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于日前启动。
自1996年联合国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以来,儿童友好在世界多国已形成共识共为,世界范围内38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积极响应。
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在孩子眼中,友好的城市长什么样?儿童友好城市又该如何建设?
面向儿童的“5个友好”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儿童人口大国,根据最新的“七普”数据,0-17周岁儿童约有2.98亿人。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城市不是成年人独享的活动空间,也是事关广大儿童成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空间。”在去年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指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习惯于将儿童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带问题考虑,城市建设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动模式、使用需求,面向儿童的服务供给、设施配备、空间规划等存在缺位。“一些城里孩子,缺的不是营养,缺的是运动。”
在解读“儿童友好”理念时,他表示,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把握好这“5个友好”维度。
记者注意到,围绕托育、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间、社会环境等领域,《意见》提出不少具有含金量的具体措施,也回应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关切。
比如在成长空间方面,《意见》提出,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建设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推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厕位及洗手池、儿童休息活动区等。增加社区儿童“微空间”,鼓励社区打造儿童“游戏角落”,提供适龄儿童步行路径和探索空间,合理增设室内外安全游戏活动设施。
推进公共服务友好方面,《意见》明确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向儿童免费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向儿童低收费或免费开放。
将在100个城市开展建设试点
如何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意见》给出了答案——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展望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欧晓理表示,为有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和效果,将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选取改革意愿强、经济基础实、建设条件成熟的100个左右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先行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深圳、长沙等城市早已迈出了探索的步伐。2015年,长沙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制定了《长沙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发布了国内首本“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官方白皮书。
深圳于2015年底率先在全国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目标,目前建立市级各类儿童友好基地338个、1100多间母婴室、社区儿童之家722个。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深圳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温州也在全力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近日,温州洞头区两大公园儿童友好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其中,同心公园的多个区块增加适儿化的配套设施,比如沙滩娱乐区设置了沙滩秋千、遮阳伞、露营基地等,还增加儿童友好标识和儿童网红打卡点。对现状厕所和城市书房增设第三人卫生间、母婴室等。
今年的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当天,杭州推出首批13条儿童友好体验线路,包括“运河文化探索之旅”“非遗传承 径享自然之旅”等,串起博物馆、主题农场、运动公园、研学基地、品牌体验馆等一批文旅地标,助力儿童在体验探索中自然成长。
记者从东城区妇联了解到,东城区于2021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目前已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邱红是东城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联合调研课题组负责人。
她介绍,龙潭中湖公园为满足家庭亲子体验等需求,开展了“新龙潭·潮运动”等主题活动。规划师在调研时,建议其进一步聚焦儿童需求,升级打造儿童友好型公园。公园也提出设置无动力设施的想法,相比声光电的动力设施,无动力设施可以让儿童亲近自然,更好地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
虽然东城区面积不大,但正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边角空间、小微绿地等,进行适儿化改造。邱红说,下一步,西城区也计划申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欧晓理表示,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注重个性化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和建设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提炼总结共性制度建设、标准构建成果,上升为全国性制度安排,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药引子”作用,对建设成效突出的地方予以引导激励支持。
为孩子补上骑行空间
李金晨是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二所所长、儿童友好与可持续发展事业部执行主任,同时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父亲。让他感触颇深的是,大量12岁以下的儿童有骑行的需求,但目前城市中缺乏孩子骑车的地方。
他说,周末时,北京回龙观至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比较空荡,相对安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岁。同时,居民小区做不到人车分流,孩子在小区内骑车存在安全隐患,很多郊野公园也禁止自行车入内。他认为,这样的“一刀切”没有考虑到儿童的需求。
《意见》中提到,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优化校园周边步行线路规划和人行设施,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过街无障碍设施。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儿童安全出行能力。
在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儿童友好街道的设计中,李金晨和团队将过街安全、骑行安全的理念融入其中。他介绍,朝阳北大街是保定市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轴,两侧各有50米的绿带空间,未来服务于周边的高新技术产业人群和大量的居住区居民。但作为城市主干道,横向道路对绿带的“切断”仍然是慢行交通安全的障碍。为了便于儿童安全过街,团队在设计上通过绿化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带中的步道隔离,避免不同速度行进可能给儿童、老人带来的冲撞。
同时,他们还在绿带中选择了一条长且完整的地块,设置了供孩子骑车的趣味骑行道。“这个空间安全、环境优美、有塑胶场地、便于停放自行车,我们在骑行区旁的低龄儿童活动区设置了母婴室,方便哺乳期儿童和家长使用。”李金晨透露,趣味骑行道已经开工,计划于明年5月建成。”目前,很多公众场所的休闲座椅为45厘米高,是按照成人的身高定制的。规划师还在绿带周围设计了30厘米高的座椅,让孩子可以“脚着地”,坐得更舒服。
李金晨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街道和路口通常有固定的上下学路径,并在上下学时段配警察在路口做安全引导,很多孩子自己上下学。他建议,未来在学校周边也规划这类的“学径”,同时在1米左右高度设置有警示性的标识,方便孩子注意。
“小孩说话也管用”
李金晨的设想,正在北京市东城区开展探索实践,“学径”的名字叫做“彩虹步道”。
邱红说,灯市口北巷是灯市口小学和北京景山学校(小学部)入校的最主要通道,代步车、电动车、自行车混行一直是困扰该地区师生和家长的安全隐患问题。今年8月,路面上多了一条宽约40厘米,长达300米的“彩虹步道”。这是在区政协委员建议下,经属地街道和相关部门论证,委托街区责任规划师设计的安心通学路。正式启用后,在每天上下学时间段将禁止停放各类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任何车辆都不能碾压彩虹路面,借道“彩虹步道”通行。“相当于给孩子争取了专属路权。”
东交民巷小学门前也有一条相同的学生专用道。值得一提的是,修建这条“彩虹路”的建议,来自学校的少代会代表。这名同学仔细观察了上学和放学时段胡同内的交通状况,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实地测量胡同宽度,论证创意的可行性,并于2021年5月的“小孩说话也管用”交通安全儿童提案征集活动中提出了这一想法,最终在街道和学校的支持下得到落实。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儿童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邱红说,“彩虹通学路”是儿童参与的经典案例,完善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将成为北京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
记者注意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儿童的“金点子”被纳入考量。
深圳坂田街道万科城社区成立了儿童议事会,让儿童代表们作为重要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孩子们调研发现,身边存在儿童被迫吸入二手烟、儿童食品安全等问题,提出设置困扰信箱、在广场播放“如何自我保护”宣传视频等方法。孩子们还发现,小区广场经常被跳广场舞的队伍“占据”,儿童娱乐区域很少,提出将广场分为7个区域,让所有居民的需求都能得到保障。广东佛山提出儿童参与及儿童议事的“四适”攻略,即议题选择的适议性、培训调研的适儿性、讨论策略的适异性和实践行动的适宜性。
“硬标准”与“软标准”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对此,欧晓理表示,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市政建设、公共建筑等方面明确儿童空间、设施等“硬标准”,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软标准”。
儿童生活在城市中,有步行半径和生活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居住社区内度过的,居住、上学、游玩等基本上是在社区里完成。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表示,近些年,住建部陆续发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技术指南》等多个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强调将儿童可步行距离作为配套建设儿童服务设施基本依据。
在服务上,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负责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专家宗丽娜认为,要强调空间和服务的协调。比如在学校中,可以提供课间互动等服务。在医院候诊区,要为生病的儿童提供心理安抚服务,比如设置玩具、播放动画、提供书籍、设置户外亲子互动区、开展健康科普等,消除家长和孩子就医的焦虑。
同时,她也强调了科普的重要性。近些年,“小胖墩”和“小眼镜”数量居高不下。《意见》也提出建设儿童保健服务网络,降低近视及肥胖发生率。
宗丽娜认为,在预防上,家庭和教育场所应该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监测,及时进行干预,比如督促孩子做眼保健操等。要开展科普教育,让孩子了解营养健康、垃圾食品危害等。“我的女儿曾经很喜欢玩手机,我在配眼镜的时候会带她到医院,请医生展示近视后眼球发生的变化。有时候单纯给孩子讲道理,他们可能吸收不了,生动的科普就很管用。”
而这些探索与经验也并非孤立。欧晓理曾表示,“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有益经验。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实践和道路,将为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重要经验参考。”《意见》中也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起“一带一路”儿童友好城市联盟。
宗丽娜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这些文化渗透到儿童友好城市项目中,让儿童意识到文化传承的意义,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生动体现。记者注意到,东城区的孩子们就曾在非遗传人的带领下体验剪纸等非遗文化。
目前,深圳、长沙、温州、威海、杭州、福州等城市已经开展积极探索。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城市将让小主人翁感觉更加温暖和美好。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儿童孩子城市上一篇 劳动教育渗透各学科课堂和特色活动